在焦虑常态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最近公司有人离职,这本该是稀松平常之事,但却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说起来,是因为这个人在离职的时候,发了一封特别的离职信。

这封离职信和普通跟大伙儿告别,留下联系方式的邮件套路不一样,而是跟大家讲了个故事——他如何通过低价买房高价卖房赚差价,然后在40岁之前成就了身家过亿的自己,如今他实现财富自由走向了人生巅峰,坐拥上海的多套房产,所以决定辞职。而接下来,他要筹备公司,帮助更多人实现房产变现。

看到这封邮件的时候,我并没有去质疑其中故事的真实性,但心底却不自觉地多了几分焦虑——

我现在做的事情有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吗?

我现在努力在做的事情,以及追求的理想,是否真的值得做呢?

对于很多人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炒房,炒股,炒币,我为啥一点兴趣都没有呢?

……

一直以为我很早就跟焦虑握手言和,和平相处了,但眼下,它还是会突然冒出来,蛰我那么一下,然后让我陷入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纠结。

焦虑正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手机渐渐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因为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都越来越高效,我们以为自己可以通过获得更多信息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控生活,但是却发现这个世界也正在因为信息的扩张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过去,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不会接触到这么多人,这么多事,更不会跟不同世界的人建立联系,所以对于在那个旧时代的我们,焦虑是很少的,因为我们被封闭在一个简单而稳定的世界里,我们只能看到眼下的生活,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类人的生活毫无意识。

然而现在,我们随时都可以获取到大量的信息,看到过去无法企及的新鲜事物,而那些曾今熟悉的人在离开你所处的地盘之后,依然在网络上跟你发生着交集,甚至我们随时都会发现身边突然就多出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世界。

看到朋友圈里光鲜亮丽的自由生活,自己却还要加班加点,苦苦努力挣工资,这时候你会焦虑;

听到谁谁谁创业半年已经成功融资,自己却还处于寻找新机遇的阶段,这时候你会焦虑;

面对别人在热烈地讨论很多趣事,自己却一无所知,一句话也插不上,这时候你也会焦虑。

焦虑无处不在,我们总是可以在生活的各个面向中看到它的身影。

冬天流感猖獗,人群密度越高,个人体质越弱,越容易感染上流感。

而焦虑和流感一样,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越来越高效,而个人价值观的盲从和肤浅,所以我们也越来越容易受到焦虑的困扰。

焦虑,在本质上来说,是对未知的恐惧,反映的是我们内在的冲突。

恐惧的自然功能是为了避险。当恐惧脱离了它原本的自然功能的时候,就会引发各种担忧和焦虑,令人深陷其中,饱受困扰。

就比如,过去的古人类在遇到一群动物盯着自己的时候,心里会有紧张恐惧,肾上腺素激增,从而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逃离险境;而在现代的场景中,一个人不大可能遇到一群动物盯着自己,但是如果他站在一个演讲台上,被一群观众注视着的时候,他立刻就有了这种紧张恐惧的情绪感觉。

但是这种因为生物进化而刻录进我们DNA的情绪感觉,在当下新的场景中却并不合适,甚至毫无必要,如果依照过去逃离的本能行为,那势必会造成演讲的失败。

美国著名的安全专家Gavin de Becker在他的畅销书《恐惧的馈赠》里写过:“担忧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恐惧,它并不真实。如果你想要担忧,你尽可以这么做,但你要知道,这是你的选择。

其实,脱离了过去的自然场景,当今时代的焦虑,往往就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恐惧”,但它并不真实。

就像我面对公司同事因为炒房实现了财富自由而感受到的焦虑,说到底就是基于外界情境,我自己制造出来的恐惧。

一方面,这种恐惧让我在与他人进行比较之下,顾影自怜,内心受挫,自我认可度和抗压能力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它也让我质疑自己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急于想要摆脱当下与他人差距甚远的状况,甚至考虑是不是也要跟着别人一样开启炒房之路。

可是,如果我们扪心自问,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外界只是传播者为我们编织的幻觉而已,就像我们的恐惧并不真实一样。

刚毕业就能年薪30万,刚创业就能拿到好几轮融资,刚写作就创造出了百万级文案,这些不过是外界媒体宣传的套路,为的是吸引眼球,却从来不告诉大家『幸存者偏差』的真相——那些毕业平庸,创业失败,写作平平的人,才是占据世界的大多数人,留存下来被我们仰望的只是少数的一小撮人而已。

焦虑既然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恐惧,那我们就可以选择打破这种虚假的恐惧,不断提高我们对焦虑的免疫力,从而更加淡定从容地生活。

经过这段时间对焦虑的思考,我觉得大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应对焦虑:

1

不要把别人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标准

最近一个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大卫·莱特曼问已经卸任总统职务一年半的奥巴马:“你觉得你为什么会成功?”

奥巴马的回答是:“那当然是运气。”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成功人士往往都喜欢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身的努力,学识,却很少谈及运气。

但是,运气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变量,即使在努力程度,学识多寡上完全一致,但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因为各自经历和运势的差异,也势必造成个人轨迹的巨大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经历,如果总是喜欢把别人的成功当做自己的标准,喜欢盲目地从众,那就是选择了一条自以为的康庄大道,其实却是一条人数众多反而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焦虑在所难免,而且会因为周围趋同的人越多,你感受到的焦虑越严重。

真正能够看到机会的人,是真正明晰自己内心想法,与众人的喧闹保持安全距离的人。

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往往有着明确的原则,坚守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且更愿意做那些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情。

他们因为有自己对成功的标准,自然不会被外界的成功所迷惑,也就自然不会制造出不必要的内心冲突。

2

长线思维,专注于当下

我们一旦焦虑起来,往往就会急于想要摆脱当下窘迫的境况。

但是,你要知道,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我在之前的文章《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里,提到过『指数增长』曲线,而个人的成长,财富的累积,甚至是你文章阅读量的增加,大体上都符合指数增长模式。

就如经济学里的『复利效应』,收益在经历了长期的平淡之后突然猛增。可是,没有经过前面长期积累的人,永远也到不了指数增长曲线的那个突破口。

亚马逊集团的CEO杰夫·贝索斯曾说——

“你做的每一件事,如果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那和你同台竞技的人会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贝索斯所秉持的就是一种长线思维,从更远的未来看现在能做的事情。

这种长线思维会让我们保持耐心,脚踏实地地专注于当下该做的事情,从而不会变得焦虑变得急于求成,更不会把宝贵的时间和心智能量消耗在自己制造的恐惧上。

3

适当的焦虑是一种危机感

焦虑已然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焦虑也并非一无是处。

1908年,心理学家叶克斯和道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和个体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对应关系,表现为一种“倒U型”曲线,这就是『叶克斯-道森定律』。

换言之,当工作难度提高时,个体焦虑水平也会增加,进而带动个体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增强,此时焦虑水平能够对效率起到促进作用;当焦虑水平为中等时,能力发挥的效率最高;而当焦虑水平超过了一定限度时,过强的焦虑造成个体的心理负担,进而对能力的发挥又会产生阻碍作用,使效率降低。

所以,适当的焦虑,是可以激发我们应对外界的主观能动性。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到焦虑的时候,那就立刻行动起来,给自己一段时间思考如何去做,然后不要犹豫不要拖延,立刻按照思考出的办法执行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都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所以,你不妨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焦虑当成是一种危机感,培养即刻行动的能力。

这就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你并不孤独。

既然焦虑无可避免,那就去拥抱让我们迷茫的不确定性,认清楚自己人生的重心,把焦虑当做一种常态,快速摆脱内在的冲突,重新找回内心的动态平衡,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当下都更加宁静和自由。

文/Windy Liu 来源:自言稚语(ID:selfgrowth-handbook),探索人生哲学,关注自我成长。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文摘

应对未来的最佳策略,是承认自己无知

2019-9-2 22:20:27

文摘

你和自由的距离,只差薄薄的一张清单

2019-9-4 10:23:3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