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我们的,从来都不是别人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一次周末活动结束,和同行的朋友一路闲聊去搭地铁。

她赞我的文字越来越好,个人风格渐渐成形,我也不要脸地夸她真会说话,句句实在,深得人心。

突然画风一转,她接着说,“不过啊,刚开始看你的文章,真的不懂你在说些什么。现在朋友圈里,也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感悟,但我真不太理解,他们怎么会有勇气发出来……我连发个图片都得斟酌半天呢!”

这时候,地铁缓缓地进站了,灯光直射过来,有些刺眼。

其实我想跟她说,过去和现在的文字,我都喜欢。

我们常常因为追求完美,所以就止步不前;因为没人支持我们,所以就干脆放弃了;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就画地为牢,不敢迈出一步。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只小恶魔,带着自卑胆怯的人格,张牙舞爪地死命拖拽着前行的我们。

其实,限制我们的,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1

高预期,是自缚的枷锁

有人才健身了一个月就瘦成了一道闪电,有人刚开始写作稿子就登上了首页,有人初入职场就能独当一面步步高升。

那些成功的故事,都自带一种逆袭的气息,充满了速成而又希望满满的诱惑。

于是,我们常常希望自己如快刀横空出世,一鸣惊人。

我们会在写好了一大段文字准备发朋友圈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够好,然后默默一个字一个字删掉。

我们会在准备赴约的时候,左挑右选,始终找不到一件满意的衣服,结果让别人干等了很久。

我们会在写了一篇读书感悟之后,心里挣扎了好几遍,依然没勇气点击发送按钮。

眼高手低是我们的通病,给了自己一个超高的预期,也同时给了自己一个拖延的借口。

从大学毕业开始,我就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午后悠闲地坐在一家咖啡厅里,一边望着落地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一边构思着下一部小说的情节。我期待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想象着作品被拍成电视剧,电影,然后自己还能当编剧,当导演,游走于文学与娱乐之间。总之,高预期的白日梦是没有边界的。

很显然,过去的好几年,我什么都没有写,不是不想,是不敢。

我被自己的高预期束缚住了,总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然后干脆就停留在梦里,妄想着某天的小宇宙爆发。

直到现在,在我踏出了那么几步之后,才发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谓的高预期,是我们自缚的枷锁。

而就算我们踏出了第一步,过高的预期也容易让我们半途而废。

就像你看到了别人成功减肥的励志故事,就开始急着去淘宝买了一堆健身器材回来,哑铃,滚轮,拉伸带,瑜伽垫,踏步机,一个都不能少。之后,你看着电视,举了几次哑铃,拉伸了几下身体,也流了一点点汗水,然后以为这样的坚持就可以在一个月内迅速瘦下来。结果是,过了好几个月直到今天,你依然还是那个羡慕别人瘦羞愧自己胖的路人——人生并没有起色!

过高的期待,不仅让我们望而生畏,不敢前进,往往也意味着来得更加猛烈的挫折。

当我们调低了预期,那行动上达标的概率就越大,付诸行动的意愿也会增强。

所谓万事开头难,不过是一开始我们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回首过往,我们没有做错什么,却错在什么都没做。

2

鼓励,是稀缺的资源

迈出了最难的第一步,已然是一种成功。

发个朋友圈,肯定希望得到大家的点赞;开启一个群内讨论,一定想要引爆大家的热情;推送一篇图文,当然也渴望身边的人都过来喝彩。

一个人的独角戏,总觉得孤单,一路走来,也总希望能有人过来捧场助威。

还记得2月份和家人朋友聚会,聊到了我要自己开公号写文章。

有人说:“微信公众号都要没落了,你写文章有啥用呢?”

有人说:“别瞎折腾了,你也不小了,还做青春年少的白日梦呀?!”

连父母也会插上一句:“别不务正业哦,工作还是要放到第一位的。”

甚至有的人,干脆沉默不语,你永远不会知道他的真实想法。

鼓励,是种稀缺的资源。

这个世界,会鼓励别人的人,真的很少。很多时候,当你把自己的想法兴冲冲地告诉别人,得到的往往不是支持和认可,而是否定和质疑。

有太多人想要通过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他们会居高临下地给出很多意见,其中却从来很少有鼓励。

甚至有些人的逻辑是,你一旦成功了,那就意味着他们的落后,那又有谁愿意心悦诚服地看到自己落后了呢?为了心安理得地继续不被“退步”,那否定别人就是个轻而易举的选择。

既然鼓励难以求得,那我们就应该少说多做,只把别人的鼓励当做额外的回报。

不断行动,就会积累收获。当我们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分享出去,其实就是鼓励更多人与我们同行,那最终,我们也就成为了被自己喜欢的那类人——拥有鼓励这种稀缺资源的人。

无人喝彩是常态,你可以选择在落寞中昙花一现,更可以选择在孤独中鹤立鸡群。

与其觊觎别人的鼓励,不如让自己成为鼓励者本人,不仅激励自己,而且鼓励他人。

3

别人,是最大的陷阱

不管是过高的期望,还是渴求别人的鼓励,说到底,还是我们内心不够强大,总想要成为别人眼里的样子。

有朋友在后台给我留言说:“我自己很喜欢写诗,也写了很多,却从来不敢发表出来,怕没人回应,也怕自己失望……”

那天坐在地铁上,我想了很多。

回顾过去,相比于很多人,我其实脸皮挺厚的——把写的文字草稿转发给朋友们看,把自己的画作分享到群里,让小伙伴们提意见,甚至每个月的月末总结,我还特别生成一个长图,挂在朋友圈里赤裸裸地展示。

我从来就不吝啬于分享自己的成果,也根本不在乎别人会有怎样的想法。

对于我来说,成长才是关键。如果因为担心别人的嘲讽和戏虐,就放弃自我成长的积累,那丢失的就是有效的反馈和持续可见的成就感。

其实,我们在别人眼里没那么重要,而在自己眼里也没那么卑微。

限制我们的,是内心想要得到别人认可的欲望。

别人,是最大的陷阱,而布局的却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可以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需要别人的认同,我会怎么做?

你所发的朋友圈,是因为自己开心,还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赞赏?你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是根据内心真实想法做的决定,还是因为父母之命?你在别人面前的行动言语,是为了表达自我,还是迎合别人?

当这世界上没有你害怕的事情,没有你害怕的人,没有你害怕的后果的时候,其实,就没有了自我的限制。

越来越不怕事,越来越不怕人,我们就活得越自由。

罗振宇在《奇葩说》里引用了莱安纳德·科恩的一句话——

不够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总有些人,勇于突破自我的设限,碰触能力的边界。

而那些别人眼里的裂痕,会让我们的成长泛着点点亮光。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文摘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2019-9-28 7:00:00

文摘

别人的好,会不会是你心头的刺?

2019-9-30 7:04: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