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抗虚无主义?

让我们先从“抑郁症”这个话题谈起。

我们首先要理解,“抑郁症”并不是一个非常精准而明确的病理定义,它描述的其实是一些症状的集合

即我们陷入了一种名为抑郁的症状状态,但是导致这种状态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抑郁症是生理性的,由于大脑激素分泌失衡,大脑的构造和生理状态就决定了你无法自控的会再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偏向于消极面,并且你对诸如快乐,积极,满足等这些正向的情绪体验的能力受到了抑制。

同样值得开心的事情,别人可以发自内心的体验到真实的快乐,但是你并不能体验到,这就是因为你的大脑生病了。

有的抑郁症是创伤性的,由于早年经历了过于强烈、过于深刻的创伤,以至于导致了一种类似于肢体残疾的状态,就好比一个人小的时候出了车祸,长大后他就没办法走路了一样。

例子举的比较极端,但主要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理解,过于强烈的心理创伤就像人的肢体创伤一样,某一部分的功能被彻底损坏,你就没办法再执行这一部分的心理功能了。

然而精神和肉体始终是有不同的,肢体的创伤有些是不可修复的,但是精神的创伤理论上不管再深都存在着被修复的可能——除非是狼孩,从小是被动物抚养长大的。

还有的抑郁是“思维性”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要谈论的重点。

所谓思维性的抑郁,指的是由于你所思考的内容的特殊性,你所思考的这些内容本身,就会导致人陷入抑郁。

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连续三天思考的内容都是“世界太不公平了,有的人一出生就衔着金钥匙,而有的人一出生就充满苦痛”、“我被喜欢的人抛弃了,好痛苦”之类的负面性的信息,那么这些内容本身就会让我们陷入痛苦,对吧。

而诸如“世界的本质”、“我是谁”这种类型的问题,和我们前面举得例子还有一个最根本性的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这类形而上的思考无形中塑造的是我们的世界观,是我们的价值观,是我们看待事物时潜在的基本出发点。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做“本位价值标准”的观念,这里还可以化用一下,再提出一个叫做“本位思维出发点”的概念。

首先,这个“本位思维出发点”通常是隐藏的,我们多数时候并不会意识到它;或者说即便我们意识到了它,但是因为过去没有一个专门的“本位思维出发点”的名词用来形容它,所以我们无法清晰的去认知它。

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不同,本质上是因为我们的“本位思维出发点”是不同的。

比如我和你同样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你说“哇这个小姐姐好漂亮!”我呢,就笑笑,内心毫无波动。

这种不同反应背后的原因是:我那个潜在的“本位思维出发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变易的,终究都会归于虚无,这个漂亮的女孩子本质上也只是一团血肉,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所以我的内心对此毫无波动。

其次,“所有的本位思维出发点”在最大的层面上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主义”上的,一种是“相对主义”上的。

当我们秉持“绝对主义”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时,视角是宏观的,扩大的。就像你始终是置身于一个绝对客观的视角去看待宇宙,从巨大的宇宙去看待地球一样,这时候人类世界塑造的一切相对性的意义都会崩塌,一切都会变得渺小。

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时会认为他只是血肉的组合,看到美景时认为这也不过是大自然的各种元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喜欢上一个人时你会认为这不过是基因驱使的生物本能。

“绝对主义”的视角首先会让你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无我”,即很自然的会排除掉“自我”的立场和利益是客观分析事物,于是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你对自己不重视了。这也就意味着,你很难“爱自己”;

其次,“绝对主义”的视角本身就会消除一切意义,会降低人的情绪强度,或者说会对你的情绪起到一种别扭的“中和”作用——对于积极的情绪,会把它解构,让积极的情绪很快消失;对消极的情绪,又会置之不理,认为不过是情绪而已;

你买个冰淇淋吃吧,刚感到快乐,潜意识里的评价标准就会告诉你,这样的快乐其实毫无意义,只是吃了甜食大脑分泌了多巴胺而已,于是快乐就被你解构没了;

你长期心情低落,但你并没有真正将此视为问题,你可能也会告诉别人自己不想心情不好,

但其实你的这种“本位思维出发点”就导致了你其实并没有将这视为真正的问题,你只是说说而已,或者由于习惯,由于本能也会在表面上把这当成一个问题,但是你内心里并不能产生真正的“这是一个问题,我要严肃的对待它”的感觉。

这种思考问题的视角里会让你认为“没有什么是真正的问题,一切都是历史的尘埃”。

所以在这种视角下,人是不可能真的解决自己负面情绪的,因为你没有这个动机。

最后,“绝对主义”的视角会令人丧失活力,丧失动力,变得懒惰。

即使是那些并非“本位思维出发点”就是“绝对主义”视角的人,也会偶尔思考这些“世界的本质”、“我是谁”之类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思考这些问题,其实和我们对当前的生活不满意,或是对生活感到了厌倦有关。

秉持“绝对主义”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的好处,就是能够将一切都解构,我们在心理上获得自己看到了本质,自己掌握了真理的快感。

解构了一切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认为它们都是无意义的,从而心安理得的认为自己可以不需要去做什么,我们就可以什么都不用付出,什么都不用去努力争取。

心理不舒服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很简单,把他们都看作是无意义的,这样,心理的不舒服就不重要了,想要的东西就不想要了。

非常简单,我们从源头上就将问题给“解决”了——我们不需要做什么,不需要承受痛苦,不需要付诸努力,只要把一切都看成无意义的,那么问题就都不存在了。

其实这种“绝对主义”的看待事物的视角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多数人并不能将这种视角彻底的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

虽然理论很好,理论上在“绝对主义”上一切也的确都是无意义的,但问题是,我们的生物本能,我们的各种习惯也都是真实存在的。

当你看到一个美女时,你可以将她解构为一团血肉,但是当这个美女与你同床共枕时,你仍旧会燃气性欲,并被这种欲望控制。

当你被喜欢的人抛弃你,你潜在的视角当然还可以把这解构为只是宇宙中的两粒尘埃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了,但你被抛弃的锥心之痛仍旧是真实的,你只能从意识上解构一切,但是解构不了自己的感受。

在这里我还没有开始批判这种“绝对主义”的视角是错误的,我强调的其实是,如果你能够将这种视角通过长期的训练彻底融入你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你仍旧是一条汉子。

我所说的训练指的就是“修行”。没错,就是你所想到的那个佛教,道教里的修行。

佛教道教里的修行,其实就是让你秉持一种真理的认知,并反复重复这种认知,直至你无时无刻保持的都是这种认知,并且不会产生认知和习惯的冲突。

就好比佛教中有种修行叫做白骨观,就是通过重复的训练和想象,你将女人想象成剥离了皮肤,肌肉,筋脉等等之后只剩下一堆白骨。

通过重复的训练,使这种认识自动化,成为一个习惯,你看到所有女人时,意识自动迅速将她们转化成白骨,哪怕这个女人在床上诱惑你,你看到的也的的确确就是一堆白骨在搔首弄姿,所以你不会产生性欲。

你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就反复训练这种思维,令你不仅仅只是在自己的世界观,在自己的逻辑里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而是彻彻底底的在实际的感受中也是看到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任何事物需要执着,所以当十个亿摆在你眼前时,你也不会心动,并且真的认为这十个亿和十拖拉机的卫生纸没有丝毫区别,这时候这种绝对主义的视角对你而言才是真实的,是彻底的。

你愿意按照这种修行的方法,通过训练将自己的看待事物的哲学视角给贯彻下去吗?

99%的人应该是不愿意的。

哪怕你认为自己愿意,那有可能是因为你还太年轻,还没有经历过社会的蹂躏。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呢?

其实就是因为学校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人没有经历过很多事物,你只是从网络上接触到了那些理你很远的概念,并想当然的认为它们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

然而当你真的踏入了社会,才发现找工作那么不如意,薪水那么低,房租那么高,日子这么需要精打细算。

你以前会认为自己充满了智慧,一眼就把宇宙的真理望到了底;

你以前会认为自己并不在乎这些世俗生活的困难,认为凭借自己无上的智慧可以让自己对所有的困难和不顺利都心如止水的接受。

但是当你真的接受社会的蹂躏时,就懵逼了。

才发现将自己的承受能力、自控能力、看淡事物的能力想的太美好,一边无意识的继续着一切都是虚无的“绝对主义”的视角,一边又不断承受这一视角无法贯彻与现实、与自我之间的冲突,然后就抑郁了。

你想要改变自己,然而“绝对主义”的视角仍然根深蒂固。

因为你仍旧认为这种视角并没有任何问题,你认为它就是对的,它就是真理,甚至秉持这种视角本身还能够给你带来一些隐晦的优越感——看,我秉持的是真理,我看透了世界的本质。

其实这种所谓的“真理”只是一种错觉,而且并不稀奇,早在几千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就提过了,释迦牟尼也提过了,近一点的尼采比你想的更彻底更严密最后精神崩溃了。

这种“绝对主义”的真理之所以并不稀奇,是因为这是一个只要人们对世界稍加思考,就必然会得出的结论。

不管生在哪个国家,哪个族群,哪个年代,甚至哪个星球,只要是有“意识”的个体,就一定会思考“我是谁”;

只要思考“我是谁”,就意味着一定要站在旁观者的视角上来看待自身;

只要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就意味着我们假定的这个旁观者是客观的,没有偏见,站在一个宏观立场的;

只要这个旁观者是站在宏观立场上的,就一定会得出“一切意义都是虚无的”这个结论。

因为“意义”这个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只有在“相对主义”层面上才会存在的概念。没有相对的比较,没有相对所框定的范围,就没有“意义”存在的土壤。

我们将视角和范围框定在人类社会之内,不去管人类社会以外的事物,不去管地球,不去管太阳系,不去管宇宙,那么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才会有意义;

将考量的范围框定,才意味着这一范围内的事物有了相互比较的可能性;

但如果考量的范围是无限的,那么所有的事物都丧失了对比性,因为一切事物都在这个无限的视角下变成了同一个东西——渺小。

姚明比一个小孩大两倍,但是从地球的视角看,姚明和这个小孩都是渺小的尘埃;

太阳比地球大130万倍,但是从银河系的视角来看,太阳和地球都是渺小的尘埃;

盾牌座UY比太阳大45亿倍,但是从宇宙的视角来看,盾牌座UY和太阳也都是渺小的尘埃;

这个例子其实只是证明了,视角越大,事物就越会丧失自己的特性;

视角如果是无限的,那么一切事物的特性都会被抹平;

所有事物都丧失了特性,因而就无法构建出意义。

所以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意思是:“绝对主义的视角会导致意义的消失”,这就是它自身的一种“属性”,就好比水和火这两种物质无法兼容一样,这并不是什么奇特的东西,也根本不算是什么真理。

我们秉持着“一切事物都是无意义的”这种视角去看待事物,就好比站在沙漠里说“这里没有水”一样,这只是一句废话,沙漠里本来就没有水,“绝对主义”的视角下也本来就没有意义。

因此我们秉持着“绝对主义”的视角去去过着自己的生活,就好比走在一片沙漠中念叨着“全世界都没有水”一样,这显而易见是错误的。

你见不到水是因为你走在沙漠中,你没有去海边;

你认为一切无意义,是因为你始终用“绝对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一切,而没有认识到“绝对主义”并不是一切,就像沙漠也不是全世界。

但是你们看了这个比喻,脑子还是没办法转过弯来是因为:你们的认知中仍旧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觉。

由于“绝对主义”这个视角是无限的,你会想:世界上除了沙漠之外还有大海,这个当然我能够理解,但是“绝对主义”这个视角明明是涵盖了沙漠、大海等所有一切事物的,它有怎么能够和“沙漠中没有水”这样的比喻等同呢?

产生这种错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由于这种视角是“无限”的,它令我们会认为这种视角真的就涵盖了一切,而非只是理解事物的视角“之一”。

“绝对”的意思就是涵盖了一切,是最高的,最顶级的,不会再被其他的任何视角所超越、所包含。

但事实上我们理解事物的视角其实可以有无数种,绝对主义是其中一种,相对主义是其中一种,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精神分析是一种,量子力学是一种,命理学也是一种。

我们执着于“绝对主义”囊括了一切的“幻觉”,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囊括了一切的幻觉实际上恰恰意味着我们忽略了一切,忽略了一切真实的事物。

你所感受到的一切,你所看到的一切,这些全部都是真实的。只是你所采用的理解这个事物的视角本身将它们给抹去了。

就像从积极的视角看待一件事物会令我们感到快乐,从消极的视角看待一件事物会令我们感受到悲伤一样,问题不在于这个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理解这个事物的视角,积极的视角会令我们感到快乐,绝对主义的视角会令我们感到虚无,一定要明白,这是视角本身自带的属性。

不是一件事情令你感到快乐,而是因为你对它采取了积极的解释;

不是世界本身就是虚无的,而是你一开始就采取了一个会令你感到虚无的视角。

之所以要反复的来解释这一点,归根结底是为了令我们反思:“虚无主义”带给了我们什么好处,以至于明明这种感觉令我们并不快乐,我们却会执着于此呢?

这个答案需要你自己去挖掘,也许是获得了真理的幻觉,也许是以此来逃避别的真正的问题,也许只是把这当做一种令我们能够心安理得的不付诸任何努力的借口,也许是认为自己很有智慧的优越感。

你最真实的动机只有你自己清楚。

找到这个真实的动机,并且诚实的去面对它,然后你就会发现,所谓的虚无主义带来的痛苦,只是我们人类共有的一种愚蠢的习性的外在表现之一而已。

这个愚蠢的习性就是——我们愿意为了逃避真正的问题做任何事,不管这种逃避带来的痛苦是多么的得不偿失。

以上。

来源:炼己者——https://mp.weixin.qq.com/s/2UQGVPGHAr1uiMKkfgfvCw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文摘

自制力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变得自律?

2019-10-19 7:27:26

文摘

静下来的力量

2019-10-23 7:21:4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