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呢?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文/风墟

“我知道他是个渣男,但我就是无法离开他。”

“我知道还有两周就要交论文了,但我就是拖着不想做。”

“我明白这件事急不来,但我还是会忍不住的焦虑。”

“道理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共有七个主要的形成原因。

1.“懂”和“执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导致你的行动的,依靠的不仅仅只是理智层面的懂得和理解。

在常规意义上和大众的认知里,仿佛“懂得”了就一定等于能“做到”。

当我们试图另一个人有所改变的时候,几乎所有人所用的方法都是——劝说。仿佛只要把对方说通了,把他说明白了,他就能够做出改变了。

对于「一部分」说出“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句话的人而言,他们说出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为了传达出:你看,道理我都明白了,但对我没有什么用,所以不要再试图令我改变了。

另一方面,因为人们通常将懂得与执行挂钩,这就会在「知道但做不到」的情况下引发一定程度的焦虑。

2.你所懂的这个道理所可能带给你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

有非常多的人的焦虑和痛苦是出于一种:笼统的渴望“变得更优秀”“变得更好”之类的目的、或是由于对别人的羡慕而将一些道理与方法套用在自己身上,但却始终达不成目标所导致。

还有不在少数的人是由于幼年时期被父母、老师等其他长辈给予很多高标准的要求,导致其形成了一种会过度追求完美和理想化的自我的倾向。

比如有许多出于考研阶段的人都非常的焦虑,一方面知道自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又总是会在该学习的时候不停地玩手机,刷微博刷知乎浪费时间。日子一天天过去,内心也越来越着急,但行动却永远都跟不上。

于是他们完全的被焦虑和恐慌挟裹着,却从不能停下来想一想:我之所以考研其实会不会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我之所以考研是不是只是想有个好大学研究生的名义给自己镀一层金?我之所以考研会不会只是父母的安排而并不是我想要的?

3.“懂”仅仅是止于“理解”,理解只是「理智性领悟」的开始,你还需要达成「情感性领悟」或称「有效性领悟」。

或者说,尽管你在理智层面上「知道」了,但你的内心其实坚定的相信的还是之前的那种认知。

人类拥有理性,但问题在于,为我们做事情提供动力的并不是理性,而是情绪,情感,激情,憧憬等这些「感性」层面的要素。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分裂的两部分组成,理智与情感这两个部分时常会出现冲突。

比如非常多的人都在渴望着“成功”,这世上有非常多的励志书籍在鼓励人们追求成功,也有不少方法论告诉你怎样达到成功。

但不管你理智层面上对成功有多么的渴望,不管你多么清楚达到成功的步骤,但如果你无法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事业,如果你不能在感性层面上对你所要做的事情充满激情,那么你毫无疑问会陷入懈怠和拖延,最终什么都做不了。

4.我们的大脑一刻也不停地在盘算着「怎样将我的痛苦和付出最少化,怎样将我的享受和快乐最大化」,所以我们会本能的喜欢和倾向于呆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之内。

而知道了一个新的道理,想要达成一个新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你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要经受一定程度的痛苦。

可我们不愿意付出努力,我们不想承受痛苦,我们只想一觉醒来之后自己自动的就改变了,只想着在某一个未来自己忽然就不再拖延了,只会一味地幻想在年终自己的业绩忽然就提升到公司第一了。

但我们只会“想”,只会用幻想去满足自己,缓解焦虑,而很难在行动的层面上付出任何的有效努力。

“我知道我应该离开这个不爱我的男人,可我就是做不到。”

事实上并没有人拿着刀架在这位女士的脖子上告诉她你要是离开这个男人我就砍死你,所以“可我就是做不到”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逃避。

如果你继续问下去:“你为什么做不到呢?”

那么她会回答你:“因为离开他真的太痛苦了!我觉得我承受不了!”

你告诉她:“但如果你不离开这个人你现在也是很痛苦。”

她会说:“我知道。但是两个选择都很痛苦,我该怎么办呢?”

是啊,她该怎么办呢?

有很多人和这位女士一样,他们希望的是,能够拥有一种不痛苦的就能达成改变的方法。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改变往往都是必然要伴随着痛苦和丧失的,或者说,痛苦本身就是改变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5.人类本能的短视。

事实上,一个月后,甚至一周后的自己对我们而言都相当于是个“别人”,我们并不会在乎一周后没完成任务,没写完稿子,没完成计划的那个你有多痛苦。

你想的是只要「现在」的自己爽、能够轻松就足够了,反正一周后的痛苦、挨骂、自责又不是「现在」的自己承受。

所以何必要努力呢?何必要承受痛苦呢?

努力了,改变了,痛苦的是「现在」的自己,而享受好处的却是「未来」的自己。

我们对于「未来的自己」这个概念其实很模糊,从心理上就将「未来的自己」与「自己」分割开来,所以无法切实的体会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6.不理解推导过程和必要前提,不清楚选择所带给自己切身后果的道理,不具备任何说服力。

你知道拖延对你不好,你知道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你也知道多读书对你有好处。

但是这些对你没有一丝一毫的用处。

因为你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如果你自身的境界没达到这个层次,或是你自身的经历还不足以令你彻底的理解:

拖延究竟为什么对你不好?拖延的原理和机制是怎样的?拖延究竟会给你造成怎样的影响?继续拖延的后果有多严重?

这些,是「拖延对你不好」背后的逻辑支撑。

多读书为什么有好处?读什么样的书?按照什么样的计划读?怎样通过阅读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怎样读书效率最高?

这些,是「读书对你有好处」背后的逻辑支撑。

为什么很多人要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发出感慨:我现在才算是真的懂了XX道理?

因为在他的亲身经历中他才体会到了一句道理背后的所有内涵和延伸,他才真正的「理解」为什么会是、且为什么要这个样子。

在很多时候语言的贫瘠和薄弱不足以完整的表达出我们的经验和思想,因而就导致我们在试图学习和吸收别人的经验时会有非常多的困难和阻碍。

当我们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只能够看到表象的这浅薄的一层,所以你只知道自己拖延不好,就只会想着怎么针对拖延去解决问题。

但你却没有意识到你需要从你的行为模式,心智模式,思维习惯等这些方方面面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你需要找到你问题的根源,也许拖延只是一个表现,在背后真正的问题是你对于你所做的工作的抗拒,你认为现在的工作实在浪费你的时间,毫无意义呢?

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你想逐渐能养成早起的习惯,但你只会一次又一次的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六点钟起来,给自己定四个闹钟,仅此而已。

你从没好好了解自身的睡眠习惯,你也不去学习和了解饮食、光照、运动这些对睡眠的影响,你不愿意给自己制定一个具备可执行性的、能令你一步步的达到目标的计划,你只会试图一蹴而就,你只会也只知道对着自己的坏性子硬干,起不到作用就泄气,并认为自己已经付出努力了。

但实际上你所做的都是无效的努力,只有针对问题作出明确且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具备可执行性的计划,这才叫真正的有效努力。

7.你所懂的“道理”和你自身的认知系统和思维习惯存在着冲突,不兼容,导致你在某些问题上会处于矛盾与挣扎的状态,所以无法做出行动。

“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但我还是无法接受。”

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外界信息与自身的认知系统不兼容的情况。

人的认知系统是一个逻辑严密、不同部分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系统,但同时我们的许多认知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又由于长年累月的积累而各自为政。

这就是为什么改变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事、且为什么改变总是要伴随着痛苦的原因。

因为每一次改变首先都或多或少的要涉及到你整个认知系统的调整,另一方面你还要与你多年形成的积习做斗争。

所以当我们试图把接收的新信息、新道理纳入和内化到自身的认知体系中时,总要经受不小的困难。

但这还只是其一,重点在于,由于不兼容和冲突导致的矛盾和挣扎,令你始终无法做出决定和行动。

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就不清楚该如何做出选择,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的,严格意义上来讲,任何一个决定和选择都不存在对错、好坏的分别。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用来作区分,没有一个标准供我们参考,我们就无法拥有安全感的做出选择。我们害怕做出令自己后悔、对自己不好、会出现危险的选择,所以我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和标准,从而供我们作为准绳。

但问题又出现了,因为评判的标准太多,甚至几乎每一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所以你会感到无所适从,你也无法确定哪一个选择对你更好,所以你就停留在了长久的犹豫和迟疑之中。

那么你要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的做到知行合一呢?你要怎样才能知道了就做到呢?

我试着总结了具备普适性的六个步骤。

1.首先要清除掉你自己的诸如懒惰、悲观、短视、依赖别人、极端等这些对你的阻碍最大,或是与绝大多数的道理和经验都不兼容的你自身的一些主要特质。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这么两到五个的对其影响最大的负面特质。这几个特质导致了你许多事情都做不成,你会发现你人生中的许多时刻都是在被这几个负面特质所困扰。这几个负面特质经年累月的甚至已经成为了你的习惯,他们始终横亘在你的面前,成为你改变的最大阻碍。

你所要做的,是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在你的生命中,对你影响和阻碍最大的几个负面特质是?

他们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你要如何有计划性的将他们改变?

2.主动进行大量的的学习与积累,扩大你的视野,加深你对事物的洞察力。

偏见和顽固的执念往往是来自于无知,不断地扩大知识面和视野能够让你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加的深入和全面。

(关于快速学习的阐述详见:如何快速变得成熟?

3.然后你需要将自己逐渐调整到一个易于接收新的知识和观念的状态,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心态。

(开放式心态的建立详见: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无我的能力)

4.接着你需要逐渐地培养让你的理智做行动的主导的习惯。

你要重新的调整和摸索你的理智与情感的交互方式,要能够让你的理智顺势而为去驾驭你的情感和激情,令你的热情和感性为你所用,而不是不停地同你抗争。

(关于这一点推荐书籍《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有着非常详细且完整的阐述。)

5.制定具备可执行性的计划。

「具备可执行性」意味着你所制定的计划的目的是——有效。

这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计划具备很高的你执行不下去,你会因为懒惰而过了两天就忘了,你会因为拖延而对这个计划产生抗拒,那么这个计划就是不合格的,因为它对你不具备可执行性。

一个计划有效地前提是你要先了解你自己,根据你自己的秉性与习惯来设计。你不能只针对你想改变的地方硬来,要记住你始终都无法强迫的了你自己。

你必须能看得长远一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从最基本的,最微小的改变和练习计划起。

6.持续的练习,令新的观念逐渐替代旧的观念,用新的行动逐渐替代旧的行动。

唯有持续的坚持与练习才能够带给你深入且扎实的改变,不仅是行动,包括认知习惯的改变也需要你有意识地自我提醒与矫正才能够逐渐被修正。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说:你这说的简直都是废话,谁都知道持续的练习才能获得改变,但问题是,我坚持不下来呀!你只有告诉我怎样才能坚持下来的一个切实有效的、具备可执行性的方法这才算是真正的干货,否则也只不过是一顿空洞无物的鸡汤罢了。

首先,人的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需要先完成第一步的基础,才能处理第二步的问题,在第一步没有完成之前,你对于第二步的理解和认识都是有失偏颇的,并且,如果你没有完成第一步,你也不可能将第二步完成。

这也就是说,前面的清除阻碍,大量学习,开放式心态等等,这些都是你能够持续练习的必要前提,在这些前提条件未被完成的情况下,你不可能理解怎样才能坚持持续的练习。

其次,本篇文章其实已经阐明这样一个观点:文章或者道理之类的,这些永远不可能对你产生真正的帮助。

即便某些文章或一些道理在你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时刻帮到了你,那也只是因为你在此之前做了恰到好处的积累。如果你现在的境界和心智水平不足以到达某些水平,那么无论多么好的文章,无论多么精辟的道理都对你没有思考的用处。

所以归根结底,怎样才是真正的能令你成长,能令你改变,能令你成熟的方法呢?

我想只有一样东西——经历。

唯有你自身的经历才能够给予你最真实、最全面的感受和体会,唯有经历才能够令你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什么是生活,你会明白所有的道理,所有的经验只不过是我们勉强对于复杂生活的一个不准确的总结,没有任何的道理能够真切的反映出生活的真谛,唯有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生活。

所以通篇写了这么多是不是废话呢?

也是,也不是。

有些人将自身的经验分享出来是为了倘若恰好能有一些有过相似经历的人、或是恰好到了这个节点需要指引的人看到后,能对这些人产生帮助,可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一百万,只有其中不到两三万的人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

但即便如此,这也正是我花费许多精力写下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废话”的这篇文章的意义。

来源:炼己者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文摘

“自我认同”与“外界认同”

2019-6-6 0:14:57

文摘

社交的本质是什么?

2019-6-7 19:23:1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