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80%的人在假装学习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身边总是能够看到很多这样充满正能量的朋友圈:

参加了一个思考训练营,太忙了;

这个月要准备考PMP证书,最后几天拼了;

最近订阅了一个有关认知的专栏,又要学习干货了;

……

乍看之下,似乎身边的每个人都很积极努力,可是再一审视,真正有所改变的人却少之又少。

那么,我们是真的在学习,还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01

有时候,我们的努力学习,不过是在为自己刷存在感。

我想起之前认识的一个小朋友,看起来很积极向上,总是喜欢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对于生活中的自我学习很有热情。

所以,我也很乐意把自己看过的好书分享给他,而他每次在看完之后,都会在朋友圈里发一张图片,再配上励志的语言,然后收获无数的点赞和留言。

一次碰面,我准备跟他聊聊最近看的一本书,问他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结果他语无伦次,最后只能以一句“有点忘了”尴尬收场。

还有一些标榜自己为终身学习者的人,总是能看到他们每天和新知的亲密接触——

一早6点起来,立刻就打开了一个英语APP,听简短英语新闻。

吃过早饭之后,在去上班的路上,又点开了一个音频课程,开始学习一些新观念新想法;

接着,中午趁着午休之际,也不忘浏览知乎上各大V的精彩回答,如获至宝地发掘新的见识;

晚上回到家之后,还有各种专栏等着被宠幸,甚至还听说有人把某知识平台上所有的专栏都订阅了。

生活中,身边有很多人好像都得了一种『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它特指那些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就像我们很多人学习,唯恐错过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所以总是喜欢刷各种干货,忘乎所以地游荡在知识的海洋里,但却从来没有挤出时间来消化那些新收获的认知。

我们不停地学习新事物,往脑子里塞各种新的资讯,这就像一个人把一本本书往一栋房子里扔,却从来不愿意花时间去整理房子里的书籍,这样的结果就是,这栋房子最后成了一个垃圾仓库,混乱不堪,而当我们需要某本书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却根本无从找到它。

伪学习的本质就是,你得到了很多信息,知识,却从来没有整理过它们,更不知道该如何调用它们解决问题。

学习不仅仅只是得到新知,反而为了避免伪学习,我们要与新知刻意保持距离。

02

《聪明的世界》的作者理查德·奥格尔把学习的过程总结为——

『触达』与『重复』。

从一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出发,

向外探索并学习新事物,

然后返回并重新整合已经了解的片段,

再次外出探索然后返回。

这样来来回回,一次又一次。

而这个过程就如下面这幅图,是一个反复向上的价值累加的过程。

《社会动物》这本书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重复』的价值——

“主人公哈罗德被他的英语老师要求再次阅读之前读过的书籍的时候,他开始呻吟起来。因为他以为回顾并阅读已经读过的书肯定会让他无聊到发疯。

可在之后的重读过程中,他却震惊地发现,第二次从头到尾地阅读时,书的内容似乎变得不同了。他注意到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曾经深有感触的句子现在看起来似乎完全没有意义,他起初忽略的句子看起来却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他曾写的旁注现在看起来及其肤浅,让他尴尬不已。不是书变了,就是他自己变了。”

其实,我们都太看重了新知识的获得,却忽视了已有知识的整合

而哈罗德通过更多的阅读,在潜意识层面对知识进行了整合,从而对书有了新的认知,新的体会。

就像你刚开始学习开车的时候,你得要有意识地了解每一个步骤,启动,挂挡,踩油门,打方向盘。而当你把这些知识都了解了一遍之后,接下来就需要你对每个学习到的步骤进行整合,这个整合过程就需要我们反复地练习,进而达到下意识自发地操作。

最终,通过几个月的反复练习之后,你就可以边开车边和别人聊天,根本就不需要多想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打方向盘。

要达成知识的整合与内化,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重复』。

根据脑神经科学家的研究,我们知识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构建大脑神经模式(神经元及其相互之间连接)的过程。

这个构建过程中,不断重复的练习实践,会刺激我们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元之间产生连接,并且进一步固化已经建立的神经模式,而这就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

其中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重复』过程,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的『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从而有助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调取相关记忆来解决问题。

太多的『重复』会把人限制在狭隘的常规中,而太多的『触达』则会让努力毫无成果。

面对信息极度过剩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学习中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核心的知识上,反复咀嚼,反复运用,最后内化成大脑潜意识的自动化程序。

那些面对任何问题都能够快速给出解决方案的大神们,并不是他们天生如此优秀,而是他们不仅努力『触达』新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通过『重复』地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获得了融会贯通的能力。

03

学习中的『重复』过程,看起来简单,实则需要我们在反复实践中获得反馈,进而刺激自身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

如果你的『重复』只是完全不动脑子的简单重复,感受不到任何压力,那你的学习依然是一种伪学习,依然只是另一种状态的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就像有的人背单词,反反复复都在重复背诵以A字母开头的单词,这种『重复』显然是毫无价值,只是在做无用功。

朱利叶斯·沃尔夫是一名德国骨科医生,他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沃尔夫定律』

『沃尔夫定律』是关于骨骼成长的定律,主要是指人体的骨骼如果长时间接受外部压力,就会增大骨密度和坚硬程度。当一个格斗运动员反复用拳头击打,用腿脚踢打,因为其腿脚和拳头受力较多,且长期接受锻炼,所以在这一块部位的骨头密度就会较其他不受力部位的骨密度大。

其实,学习中的『重复』过程也一样,如果你总是待在一个毫无压力的舒适区里『重复』,那你的知识密度和灵活运用度都将得不到提升,这就演变成了一种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却是在假装学习的自欺欺人。

学习专家Eduardo Briceno在一次TED演讲中说,他发现很多专家会刻意地让自己的生活在两个区域切换,一个是『学习区』,一个是『执行区』

『学习区』的目标是改进提高,我们会接受一些挑战,承受一定的压力,努力思考,做一些练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去攻克我们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学习中不避讳犯错,甚至期待犯错。

而与之不同的『执行区』,目的是保证我们表现良好,只愿意专注于已经掌握的区域,尽量减少失误。

而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自己的『重复』处于哪个区域,进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切换。

04

『重复』的过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重复』过程设计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那你就会让自己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甚至进入到心流的状态。

畅销书《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彼得斯曾经受邀去做一个演讲,过去他都是即兴演讲,但这一次的演讲是一个非常正式,而且时间比较长的演讲,面对的观众素质也比较高。

面对挑战,他觉得这是一个把过去演讲的套路和知识重新好好整理一下的机会。所以,他在酒店的便签纸上开始写下自己过去对于企业如何走向卓越的方法,虽然这些知识他都已经烂熟于心,但是这个重复记录的过程,让他发现自己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原本只想要在一张便签纸上写一写,可他发现自己竟然越写越多。

那次的演讲非常成功,他接受了挑战,并且把这个挑战当做了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

在演讲完之后,尽管有做准备,但汤姆·彼得斯觉得还是有很多遗憾,所以他又重新回到那些便签纸上的记录,继续在这些知识点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一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已经写了很多文字,再过了几个月,一本书就写出来了。

而这本书就是《追求卓越》。

其实,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挑战,然后重复实践,提升能力应对挑战的过程,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

就像一直以来我都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从每天的反思日志,到阅读中的分享输出。有输入,就必须有输出,而且还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到一种平衡。

这种动态的平衡,因为输入得多了,输出也自然增多,以达到平衡,而输出多了,又需要大量的输入来调节这个平衡态。

这个平衡态会在『重复』的过程中不断被打破,不断被重建。

如果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均衡的状态,那我们就容易陷入到舒适区,陷入无效的『重复』中,不再有进步。这时候,主动学习者就会寻找新知,挑战已经固化的思维模式,进入下一次的成长迭代中。

只有不断维持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这种平衡态,我们才能真正从 “知道知识” 过渡到 “掌握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

05

学习,就是是在大脑中建构一个图书馆的工程。

你从外界塞进脑子里的所有知识,都需要消化,理解,整合,编目,然后放到适当的位置,渐渐地,你就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你的知识储存大厦就不再是一个垃圾仓库,而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图书馆。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学』,说的是探求新知,获得一种新的见解,或是听明白一个道理,这个过程只是让我们和知识之间产生接触。

『习』,说的则是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重复练习,这个过程就是让我们获得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稳固的神经模式,进而沉淀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如果只光顾着『学』,却没有时时『习』之,那我们就容易变成“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

因为“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跟“学习了很多道理”并没有太大关系,关键还是在于你能否学以致用,在重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通过这样的刻意练习把道理变成好的习惯,那正确的道理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形成人生的正循环。

我们身边,有80%的人在假装学习,看起来很努力却一无所获,但依然有些人,看起来并不怎么认真,却切切实实地改变了自己。

文/Windy Liu 来源:自言稚语(ID:selfgrowth-handbook),探索人生哲学,关注自我成长。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文摘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你的思维层次

2019-8-23 9:56:28

文摘

想要改变自己,最好的时机是什么时候?

2019-8-25 10:02: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