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是疗养院,而是健身房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文/沈成九
1.
有这么一个女人,小时候家里重男轻女,长期遭受父亲冷漠。
家里有三姐弟,父亲最爱弟弟,妈妈偏爱大姐。她作为老二,最不讨好,从小被无比地嫌弃,夹缝中艰难生存。
长大之后,因为一个对自己关心备至的男人,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三者——她太需要这份温暖了。
而且,对方比她大9岁,典型的对从小父爱缺失的补偿心理。
然而,这个男人却一直没离婚,期间还跟她生了一个孩子。直到她45岁时,原配因为生病死了,长年积郁而亡。
她以为,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盼了大半辈子的名正言顺终于如愿以偿,盼了大半辈子的婚礼和最美婚纱终于可以穿了……
可万万没想到,男人不但不愿意结婚,而且很快地就有了新的女人。
她非常痛苦,却又没有办法离开——哪怕她有很好的谋生技能,有不错的样貌,也有一定的存款和房产。可她却说,我就是没办法离开这个男人,因为觉得内心空空的,一旦离开,一切都没有意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非常典型的依附型人格
以男人为尊,
为君,
为天地,
为世界观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
自己则在不经意间沦为对方的附庸,
衣服,
肋骨,
妃子;
…….
2.
其实,类似的依附现象,在中国式婚姻中非常常见,也是很多女性终生悲剧的根源。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依附他人,意味着:如果你活得糟糕,你可以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怨恨他们。
而为自己负责,意味着:如果事情错了,那我也有错。
这也是为什么某些中国女人恨男人,但又离不开他们的原因。”
我有一个来访者,因为老公出轨,她对老公是咬牙切齿地恨,经常忍不住想要用把老公的生殖器切掉,晚上睡到一半去夜尿恨不得用绳子勒死对方,甚至还真去找过特殊的渠道,了解过买凶杀人的价格……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两年后,才有了稍微的改观,现在也愿意出去做做美容,爬爬小山,取悦一下自己,也敢真正地说离婚了。
由此可见,一旦一个人进入了依附的状态,将很可能进入了这样的不尽轮回:
从小被迫依附父母,
长大后依附男友和老公,
年老了依附儿女,
……
结果悲剧一再重演,终身痛苦。
那么试问,依附的背后,到底藏着一个什么心理呢?
为什么他们无法独立,这么爱追求病态共生呢?
一般来说,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个人家庭;
二是社会文化。
3.  个人家庭的恐惧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点,
依附成性的人,往往都是小时候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的人。
正是因为小时候太缺,所以长大后拼命想要索取。我有一个来访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可以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种心理:
“我被生下来后,就留守了,就没有人爱我,我长大后,干嘛不拼命找人爱,这些都是我应得的好不好!”
结果,正是这样的心理,导致她对老公过度依附,最终老公受不了,喘不过气来,想要离婚。
另外,小时候没有得到过足够爱的人,容易有很深的死亡焦虑。他们时常活在这种被抛弃的可能性中,十分恐惧,所以,在长大后,这份恐惧时常会突然来袭。
为了防御这份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附他人,因为,依附意味着跟另一个人融合,这样就永远不会被抛弃,就没有恐惧了,就安全了。
也就是说,他们试图建立的关系,树藤和树的关系,自己是树藤,一定要缠绕在一棵树上,然后才觉得安全。
如果用一个数学公式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1+1=1
正是由于这样的依附心理,可以无底线地允许一个人背叛,出轨,长年冷漠甚至家暴。可一旦被生硬地分离,他们就觉得生无可恋,世界崩塌。
前不久,有一个新闻,说一个女的在离婚后,杀死自己的三个孩子,然后再自杀。就是依附型人格面对分离的极端体现。
4. 社会文化的恐惧
除了个人家庭所带来的死亡焦虑,在中国,还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助长甚至合理化了女人的依附性人格。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是最爱看宫斗剧的国家。从早年的《金枝玉孽》,《甄嬛传》,到《美人心计》,《步步惊心》,再到《宫锁心玉》等待……每年都有大量的宫斗剧继续热播,不管女主如何智勇双全,背后都藏着一个典型的妃子争宠文化,也就是依附文化。这个文化的背后意味着,一旦斗败的后果,那可是无间地狱。
在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财主老爷陈佐迁有四个姨太太,每一个姨太太的宅子前都会高挂一个大红灯笼。
如果老爷决定晚上去哪个姨太太那里过夜临幸,就会点亮这个灯笼;
如果哪个姨太太让老爷不开心了,就会把这个灯笼暂时用黑布封住,称之为“封灯”。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规则下,每个女人都会想尽办法去获得老爷的欢心,完全没有自我。
同样的,在《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女子,各有各的不幸,有年轻病故的,有含恨而死的,有相思而终的,有自杀身亡的,有青年守寡的,有改嫁他人的,有远嫁外地的,有出家修行的…..看起来悲剧都各有原因,但其实本质的原因都是同样的:
依附男人而生存。
所以说,这样的一种文化,已经在某种程度扎根了中国女性的内心,哪怕一夫一妻制已经开展了整整107年了,心理上我们的一些女性,还在把自己争宠妃子的角色。
所幸的是,现代文明越来越强化女性的独立作用,这一点从电影中就可以看出,从dc《神奇女侠》到迪士尼的《冰雪奇缘》,再到最近的《终结者6: 黑暗命运》等等,都可以看出,女性的力量已经慢慢登上了舞台。
5.
在《鲁豫有约》的采访中,徐静蕾说,“我是一个不会孤独的人,是一个自己能呆得住的人,这是我安全感最大的来源。”
其实,徐静蕾这样一种独立的状态,就是成功地摆脱了依附心理,活出了自己的状态。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疗愈呢?心理学的角度,一般遵循以下的三个流程:
(1)放毒和安抚
如果是童年的创伤导致的依附心理,我们需要重新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回到那个伤害的来源,进行死能量的宣泄,也就是一个放毒的过程。
同时,要学会安抚那个时候的自己,比如可以借助《拥抱内在小孩》的心理练习,安抚的同时,就是长大的过程。
(2)接纳和和解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有得到了一个关系,才能失去一个关系
比如说,一个人才得到了充分的父母关爱,才敢于把这份爱住进心里,去勇敢地离开父母,去探索这个世界。
那么,一个人长大之后,已经跟父母分开了,如何重新得到缺失的关系?
对此,我们可以考虑跟父母和解——哪怕有些人的父母已经离世。
当然,另外一个不错的爱人可以帮助我们慢慢走出,但前提一定是自己有觉知,对方不是为了永远在那里呵护我们,而是让我们慢慢变成独立的。
此外,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跟咨询师建立一个稳定的关系,然后慢慢形成接纳和和解。
(3)支持和滋养
在摆脱依附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力量,来作为我们的支持和滋养。这种支持可以是无形的,也可以是有形的。
比如说,我有一个来访者,我们在进行催眠练习时,我让她从站着的位置,往前迈一步,以脱离外婆的依附,可是她不管怎么用力也无法迈出一步,好像双脚被粘住了一样,因为内心充满着恐惧。
她害怕失去外婆的温度和保护,也害怕外婆一个人孤独没有人陪伴,让她深深地依附在外婆身边。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依附心理,长大后就一直在寻找一个新的依附:老公。而在老公常年出差的时候,她的情感无法寄托,于是就依附在一个婚外恋对象那。
后来,我让她在催眠状态下,把支持自己的资源,分别对应出成力量,智慧和爱的守护天使:女儿,书和一个闺蜜。
她这才勇敢地迈出了一步,开始学会长大,摆脱依附。
7.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婚姻不是疗养院,而是健身房。”
然而,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去健身房,哪怕是办了张几千元的卡,也一年去不了几次。
同样的,绝大多数女人的悲剧在于她们认为,嫁人就功德圆满了,是终身事业完成了。
而绝大多数的男人,是把婚姻当作新的生活起点。
所以健康的婚姻关系,应该是树与树的关系,彼此相依却各自有根;
也应该是钻石跟钻石的关系,独立发光,只追求最大的切面;
更应该是“1+1=3”的关系,彼此成就,创造真正的幸福。
最后,想给你送上一首诗,来自纪伯伦的《寂寞的智慧》,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幸福模式:
你们的结合
要保留空隙, 
让天堂的风
在你们中间舞动。 
彼此相爱,
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 
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
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 
倒满彼此的酒杯,
但不要只从一个杯子啜饮, 
分享你们的面包,
但不可只把同一块面包享用。 
一起欢笑,载歌载舞, 
但容许对方的独处, 
就像琵琶的弦, 
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交出你的心灵,
但不是由对方保管, 
因为惟有生命之手,
才能容纳你的心灵。 
站在一起,
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
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 
橡树和松柏,
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文摘

每段路,都是一种领悟

2019-11-25 9:32:57

文摘

如果不学会走出孤独,你有可能会被孤独杀死

2019-11-25 23:01: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